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版主簡介: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進雪隧緊張又心悸 幽閉空間恐懼症作祟(黃偉俐醫師)

進雪隧緊張又心悸 幽閉空間恐懼症作祟

文/黃偉俐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

年關將近,又到了一家大小出遊、南來北往奔波的季節。塞在雪山隧道裡是很多人共同的慘痛經歷,奇怪的是,一旦出了隧道,交通立刻順暢。照理說,隧道內限速90公里,隧道外80公里,為何出隧道反而不塞了?

其實這就是幽閉空間恐懼症惹的禍!門診中很常出現兩種類似的病人,一種害怕坐飛機,另一種則害怕開車上高速公路。怕坐飛機的人往往和遇到過亂流有關,因而產生恐懼。只要一走進空橋就開始冒冷汗、心跳加速,喘不到氣。因為不敢坐飛機,錯過了國外旅遊,或和家人同樂的機會。

害怕開車上高速公路則是很多恐慌症病人共同的症狀,在高速下就緊張,擔心失控,然後又是冒汗、心悸等。不管是恐慌症,或幽閉空間恐懼症(正式名稱為懼曠症,古代沒有汽車、飛機、電梯,反而是出門面對曠野恐懼),其實都和腦中控管焦慮與自律神經的部位有關。

◎有幾個因素會造成這部位的異常反應,引起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與恐慌感,所以叫恐慌症。

高濃度二氧化碳:像人多的餐廳、擁擠的車廂。最近有病人來看診就是因為計畫去年終旅行,要坐很久的車,過往不舒服的經驗讓她只要一想到就害怕,這和二氧化碳不斷增加有關。

生理訊號:像心跳快、吸氣困難,有一個病人只要激烈運動就會發作。

密閉空間:像電梯、隧道,這和動物本性有關,黑暗的洞穴代表危險、受困。

壓力與情緒累積:越來越多病人在睡眠中因恐慌而嚇醒。

幽閉空間恐懼症的人在很長的隧道中,就會越開越慢。再加上車多,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就更慌、更慢。從未有病人因雪隧症候群來就診,但恐慌症的病人幾乎都有這個問題。一再的恐慌經驗會制約我們,讓我們更害怕,及早就醫才能盡興出遊喔!

(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身心科診所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jan/5/today-health3.htm

龍生龍、鳳生鳳,社交焦慮的子女會?(一)

龍生龍、鳳生鳳,社交焦慮的子女會?(一)
 

黃偉俐身心診所  臨床心理師 陳品皓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說明了遺傳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紐約時報的副刊在前年(2012)五月曾有一篇綜合報導,以【社交焦慮的父母”教”出社交焦慮的下一代】為標題,探討這個病症是否會因為雙親的教養,而在子女身上造成症狀的表現。

有一點心理學背景的讀者都了解,家庭教養(尤其是家庭的環境、雙親的言行)在孩童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本身是社交焦慮的家長來說,這個問題就變成一種難以擺脫的擔憂;擔心自己社交退縮的行為會成為孩子仿效的對象,好比說在陌生人前驚慌失措的舉止,又或者是勉為其難的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等,這一切看在孩子眼裡,會不會因此造成孩子的社交退縮呢?

該篇報導中引用了兩篇近幾年的實徵研究,來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筆者簡要描述實驗的架構跟內容,第一份研究刊登在兒童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其研究程序主要是找來罹患社交焦慮症以及正常組的兩群母親。

首先,觀察這些母親在小孩面前跟陌生人互動的方式,接下來觀察他們的小孩與陌生人互動的方式。研究發現,有社交焦慮症的母親在和陌生人互動時,會變得非常焦慮又沉默少言,若進一步觀察她們的小孩,發現這些小孩對陌生人也較少有社交性回應。此外,若這些嬰兒在出生時本來就比較易怒敏感,那這種社交回應會變得更為缺乏。

看到這邊,讀者可能會產生質疑,這些小孩之所以和陌生人互動少,可能是母親的社交焦慮症經由遺傳,透過基因在小孩身上展現,這未必是教養所致。因此,要進一步回答這個問題,就勢必得再透過其他的實驗來排除一些可能會干擾的變項,讀者不妨猜猜看,究竟,透過怎麼樣的研究方法我們才可以把遺傳的干擾降低呢??(待續)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面對孩子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自由時報」

 文/陳品皓  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2013/12/03

近年來,校園越來越重視孩子行為問題的心理層面,身為學校心理諮詢人員,長期與家長及老師合作下來,發現大人在面對孩子各式突發的不當行為或問題時,總是難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這種情緒往往又會再回頭來影響大人管教孩子的方式與品質,而加劇彼此對立與緊張的局面。結果事情沒有處理好,反而換來更嚴重的後果而徒生遺憾。因此就自己在校園中的實務經驗,彙整幾點原則,提供家長以及老師參考,讓我們能夠以平靜的心情來面對孩子的問題:

一、先深呼吸或暫時離開

通常人們在高張的情緒下,大腦出於本能的反應,會立刻啟動我們全身「戰或逃」的生存系統,其速度之快,超過我們可以覺察的能力。而大腦「戰或逃」系統被啟動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出現攻擊或衝動的反應。
這時候若可以先深呼吸十口氣或暫時離開當下的情境,將會讓我們前額葉的理智系統有機會重新接管大腦的運作,緩和激動的情緒,理性的來處理眼前的問題。

二、別忘記當初的目標

策略與手段是跟著目標走。當你在面對孩子令人困擾的問題,而做出任何舉動或回應前,請先問問自己:「我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孩子能在事件中有所成長?還是只在處理我自己不滿或生氣的情緒?」
釐清目標將有助於看清楚自己的立場與方向,並且選擇適當的反應。
處罰孩子或許可以讓問題暫時減緩,自己也會好過一些,但任何一個情緒失控的行為或語言,就像灑在白襯衫上的黑咖啡,很可能對孩子帶來長期而深遠的負面影響,也讓自己後悔。

三、建立自我壓力管理的能力

孩子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大人的心情難免容易受到牽引,若這時其他生活瑣事再加進來,要保持冷靜談何容易?因此平時培養壓力管理的能力就相形重要。
透過找出你個人獨有的壓力訊號指標(像是胃痛、肩膀僵硬、肌肉緊繃或感覺火氣上升等等),並搭配肌肉放鬆技巧或是以下所介紹的正念呼吸,這都有助於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保持穩定的情緒。

四、正念呼吸

正念是指把注意力只放在當下的呼吸上,每天持續5到10分鐘,如果注意力跑掉了,也只需要輕輕把它再拉回來放在呼吸上即可。
這是目前許多臨床研究證實能夠有效減緩焦慮、防治憂鬱以及疼痛控制的放鬆技巧,做法相當簡單好懂。
由於我們每天有太多無盡的思緒在心中流竄,情緒受到思緒的干擾而起伏,因此當把注意力專注放在呼吸上時,就能阻斷這些思緒的干擾,讓情緒平靜。(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http://m.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735173

身教與言教

我有一次搭飛機時
隔壁坐了一對母子,兒子約小一的年紀
活動力旺盛的他,在位子上總是坐不住動來動去
母親三不五時疾言厲色的責罵
音量有時候大到我都不自主側目
而孩子則是漫不在乎的神情

飛行途中,我聽到母親高聲告誡小朋友
『降落時,千萬不可以解開安全帶,不然我叫日本警察把你帶走』
飛機降落過程中,我不經意轉頭看到了母親解開安全帶去廁所
而孩子還靜靜地坐在椅子上。

我們總是容易用嘴巴說教,忘記了孩子是用眼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