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早產兒語言能力大躍進:編譯後記


在前天和各位朋友分享的美國早產兒研究中(請參考:早產兒語言能力大躍進:爸媽說話是關鍵),相信大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儘管早產兒先天的脆弱體質會帶來終其一生的影響,但當媽媽對孩子在不經意間展現了母性的互動後,孩子將來的發展卻出現了相當戲劇化的進步。

這讓我想到一個與本研究沒有直接關係,但又有點關聯的議題。醫學研究中有一個令人又愛又恨一個臨床現象,叫做安慰劑效果(placebo effectplacebo的拉丁文原意是:我將得安慰),它指的是患者病情的真實改善,並非藥物所致,而是病人對治療效果的正向期待。臨床醫師或多或少聽過類似的案例,當提供病人以為是藥物,但實際上只是綜合維他命來治病時,一部分患者的病情竟然痊愈了。如果讀者在網路上搜尋「安慰劑效應」,將會得到數百篇類似以上例子的臨床報告,其中曾經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知名例子則是關節鏡灌洗、清創手術與安慰劑手術的比較研究

「安慰劑效應」背後的原因雖然複雜,但目前主流的角度相信這是一種信念的力量

如果我們把安慰劑效應跟媽媽與早產兒的故事兜在一起,它們其實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往往我們相信並接受的限制,有時可能僅只是一種宿命的投射,或是理性的知識框架,而忽略了人性與靈性所蘊含的力量及影響』。

現在,既然我們都知道了這個道理,就請別小看那些負面想法對你的影響,因為當我們越執著在這些念頭上,那便意味它會對我們帶來更大的影響,你會發現世界越以我執的步調與旋律在運轉。

試著跳出來吧,跳出那些我們用過去失敗劃出來框住未來生命的沈重圈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