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拒學,非自願性離校之漫漫長路】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 陳品皓執行長
.
開學後,有些家長或老師發現,先前好端端的孩子,開始藉故一堆理由請假在家,接著狀況越來越不對勁,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越來越長,只要說到學校都沒有回應,沒多久之後乾脆整天在家,再也不說要去學校的事。孩子拒絕去學校的情況讓爸爸媽媽很苦惱,因為孩子待在家不僅耽誤學習,也直接打亂了原本家庭的步調跟節奏,就算爸爸媽媽好說歹說,孩子就是不肯去學校,家裡也因此天翻地覆,就好像火車原本在軌道上運行的好好的,結果因為事故而出軌導致整車翻覆。
.
近年來,像上述拒(絕上)學的例子越來越常見,是治療所的常客之一。但我發現大眾對拒學孩子的理解,多半仍處在責難當事人個性柔弱、沒有抗壓性的階段。究竟孩子為什麼要拒學? 拒學可不可以處理? 我整理這幾年治療拒學的經驗與心得,和大家分享。
.
首先,「拒學」跟「逃學」在學校現場是不太一樣的概念,但我們比較容易把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拒學」是指孩子拒絕去學校,而「逃學」是孩子試圖從學校跑開,一個是進不去,一個是拼命逃。「拒學」不見得是討厭去學校,很多時候是因為某些原因來不了,「逃學」則是因為各式各樣學校以外的因素吸引,而只想在外面,不想被學校約束。
.
那,拒學又是什麼意思呢?

「拒學」,就我這幾年的觀察,並且彙整專業領域的意見後,裡面大概可以簡單的分成兩種狀態,第一種是「懼學(school phobia)」,另一種則是「拒學(school refusal)」。
.
「懼學(school phobia)」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對學校是感到恐懼的,因為恐懼所以本能地想要逃跑。恐懼的原因非常多,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通常他們害怕的是任何會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刺激,或是很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
.
不管是因為害怕權威、擔心別人的批評、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別人霸凌,甚至曾經被霸凌過等等,這些縈繞在心頭的種種害怕,讓孩子光想到學校就有渾身難以承受的不舒服,因此更別說要走進學校裡,忍受著這種不舒服和大家待在一間教室,那種感覺有點像逛鬼屋,你只想趕緊從出口離開,但卻絲毫無法預測鬼會從哪出現。
.
所以通常以恐懼為核心的拒學孩子,很容易在情緒下伴隨ㄧ些生理症狀,像是常胃痛、拉肚子、頭痛等等,我的經驗中,像是這類身體症狀在上學前還沒出家門的時候最常見。
.
第二種「拒學(school refusal)」,則是指孩子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抗拒到學校,他不見得是害怕,但他也不想進學校,通常原因相當複雜且多元,可能與學生的個人心理、家庭、或學校因素有關,就我的觀察,通常有三種成分,彼此互相影響:
.
(一)、學習動機低落:許多孩子對學習沒有什麼成就,也不喜歡學習,每天被家人逼著去學校也覺得厭煩,而家人往往也只能透過強制的方式讓孩子上學,一但孩子跟家長之間的權力關係逆轉之後,那家長就很難再脅迫孩子上學了。最常出現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比如說孩子不想去學校,但年紀小的時候阿公阿嬤還說得動,一但孩子長大學聰明了,很快就知道阿公阿嬤拿他沒轍,於是索性就拒絕出門。
.
(二)、臨床疾病困擾:有些孩子本身有臨床上的困擾,比如憂鬱症、強迫症、過動症或自閉症等等,造成孩子在學校中的適應、互動品質都不好,於是開始在許多的壓力下抗拒到學校。
.
(三)、家庭關係議題:家庭議題非常複雜,但也是最關鍵的角色。家庭無形當中塑造了孩子拒學的遠因,有時強化了孩子拒學的意願或是不經意間成為維持拒學的條件,這些家庭互動的狀況在不同特質的孩子身上帶來深遠地影響,成為日後拒學的遠因,如果家庭的結沒有解開,孩子的問題大多會不斷持續,反過來說,當家庭的溝通型態有改變時,我們也會在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進展。
.
不管是拒學還是懼學,任何一種因素都不會單獨存在,每個拒學孩子的背後,都有許多因素錯綜複雜影響著。
.
拒學症有藥醫嗎?

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專門治療「拒學」,因為拒學並不是我們身心科的正式診斷,不過有些拒學症的孩子,同時也有臨床上的診斷,像是情緒方面的困擾、注意力方面的困難,這些都可以透過精神科醫師得到妥善的協助。
在每一個孩子的拒學背後,有千百種各式各樣的原因跟困擾;不管是個人、家庭還是學校,彼此交互影響,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拒學非常複雜,並且需要大量時間協助的原因,因為每一個我們上述的環節,都有可能會彼此影響,交替叢生,成為一個大問題底下的一連串待解決問題。
.
拒學症,可以治療嗎?

拒學,要治療。因為拒學本身就是一個孩子在個人狀態、團體適應中遇到困難的警訊,因此越能夠及早的協助,對於孩子日後在生活適應、自我價值、身心整合等面向的幫助會越大。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如果孩子長期拒學待在家中,對身心的影響整體而言是負面的,因此能夠讓孩子和他的環境有互動,再邁向有品質的互動,將會是治療的主要方向之一(齊藤環,2016)。因此,孩子環境中相關的人,都是團隊合作的一份子,像是精神科醫師、導師、輔導人員、心理師、社工師等等,而家長毫無疑問是其中最關鍵的角色。
.
萬一孩子開始拒學,我該怎麼辦?

萬一孩子開始出現拒學的情形,請家長務必要讓學校導師知道情況,由輔導系統、學務系統一同合作,釐清孩子的心理反應與各種可能原因,當學校了解孩子的狀況越多越完善的時候,才能夠掌握到關鍵,也比較能夠整合適當的資源並調配人力協助。有時候爸媽在心急的情況下,會直覺的想以轉學的方式處理,但這仍然要看孩子本身拒學的原因才能做妥善的決定,新環境有時候代表的是新的壓力與無法預期的威脅。
除此之外,家長同時也請盡速和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一起合作,找出孩子拒學的原因,才有機會在漫漫長路當中,陪同孩子一起耐心的面對
.
.
-------------------------------------------
延伸閱讀:
🏵我不是不想上學:拒學孩子的內心世界(2012),吳佑佑,張老師文化
🏵繭居青春(2016),齊藤環,心靈工坊
🏵社交零壓力:擺脫壓力,重塑自信(2013),Gillian Butler,生智
.
.
(圖例非適用所有狀況)
——————————
心理諮詢資訊:https://goo.gl/ghPXD1

關於說謊,我想說的是:https://ppt.cc/fC3f5x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扭轉孩子的【要求】,建立溝通即戰力

給大家一個假想題,假設今天你的孩子回到家跟你說:「爸爸(媽媽),我看我們班好多人都有手機了,我也想要一台手機!!可不可以?」
.
這時候你面對孩子的提問,請先思考五秒鐘,你的答案是「可以」還是「不可以」?
.
你的答案如果是「可以」,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可以」,那原因又是什麼呢?
.
面對以上的問題,不管你的答案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我想問問你,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這麼簡單嗎?只有可以或不可以的選擇嗎?
那為什麼你在思考的時候,不小心就掉入這兩個選項的抉擇中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提出問題的方式,限制了你的思考方向
.
當我問你可不可以的時候,你很容易便順著我的提問而去想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面對孩子的要求時,往往也會掉進這樣的陷阱,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孩子表達想法的行為看做要求時,無形中就只剩下「答應」或「拒絕」這兩個選項,大多數爸爸媽媽頂多再增加一些條件,比如說功課要考好、家事要幫忙等等,才能買手機給他。

(不過依據我們的經驗,孩子通常不見得能達到,就算他願意去嘗試,也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且就算孩子真的達到了,拿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手機,然後呢?? 手機後續又該如何管理呢?)。
.
這對培養孩子的能力來說,有時候是滿可惜的,因為這是他這麼主動想要為自己爭取一些權力,不正剛好是我們可以來建力孩子能力的機會嗎?? 那我們可以怎麼面對孩子的要求呢?
.
有一個很簡單的小技巧,可以改變我們面對要求的角度。
.
就是我要請你試著用新的觀點來看待孩子「要求」這件事情。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孩子的「要求」看作是一個「說服」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要試圖說服你,他憑什麼能夠得到你的支持。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只是提出要求這麼簡單,而你也不會只剩下答應或拒絕的選項,在說服你的過程當中,盡量讓孩子做到以下幾點原則,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培養他溝通、協調與表達的三個能力:
.
說服的四大原則:「因、弊、則、責」,也就是「原因」、「利弊」、「原則」與「責任」。
.
1.【原因】:

說明要求這項東西的理由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的要求只是想要,而不是必要,比如說以手機為例,擁有手機本身究竟是為了聯絡方便? 為了炫耀? 為了玩遊戲? 這些孩子必需先說清楚。
.
2.【利弊】:

孩子要說明擁有這些東西後可能帶來的好處跟壞處。
每樣東西都有利弊兩面,而能夠思考的越清楚就越能夠掌握自己的狀態。
.
3.【原則】:

當孩子權衡了利弊之後,就該知道自己使用時的原則。
孩子要設法讓你相信他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盡量避免弊端以及風險的部分。
.
4.【責任】:

當達不到使用原則時,該承擔的後果。


當孩子能夠在說服你的過程中清楚說明這四點時,往往他也能夠比較理智的判斷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除此之外,在我們引導孩子去說服我們的過程中,其實你也在幫孩子訓練非常重要的三個溝通的核心能力:
.
1.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2.傾聽接納他人的立場

3.謀求彼此最大的共識
.
孩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然而這些需求是否建力在適當的評估上,有賴於我們大人陪伴孩子一起討論,良好的討論空間不僅促進孩子的溝通力,也能夠降低草率決策的衝突。
.
本文節整理自:https://ppt.cc/fC3f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