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新知)早產兒語言能力大躍進:爸媽說話是關鍵



Time By Alice Park 2014.2.10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黃偉俐診所  編譯


我們都知道人類無法脫離語言以及溝通而活,尤其是當我們沒有充分發展出語言技能時,生存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今科學家也証實了這個觀點。

布朗大學小兒科教授Betty Vohr醫師的研究團隊指出,對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的早產兒來說,如果他們的母親試圖多和孩子說話時,這種說話的企圖比起只是拍拍孩子或是在孩子周邊與別人說話,前者將會對孩子帶來更多實質的幫助。

Vohr醫師及團隊研究了36個早產兒,其中一組是32周大的嬰兒,另一組是36周大的嬰兒,研究團隊做了16小時的記錄,32周大的孩子比預產期早了8週出生,36周大的嬰兒則是比預產期晚了四周出世。而當這些嬰兒在七個月以及十八個月大時,研究者檢查了他們的大腦及語言功能,包含他們如何在溝通中接受訊息或是表達自己,從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到第一個說出的單字,全部都做了記錄。

研究者發現,當大人對早產兒說話的內容每多增加一百個詞彙時,小嬰兒在18個月大時的功能上就會多增加兩分,其中有o.5分是在表達溝通分數上的進步。

Vohr醫師說:『對於那些比預產期早八週出生的孩子來說,父母親在孩子日後語言能力的表現上握有絕對的影響力。』

過去的研究多半指出對對話的接收與回應是一般正常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而早產兒比起一般兒童來說,出現語言遲緩的風險也較高,這種缺損會一直持續到進入學校甚至於青少年期。

因此,當研究看到就算是在隔離的加護病房中,但是父母親透過只是對孩子講話的這種方式,就能夠減低早產兒潛在語言遲緩的風險時,這個結果無疑是相當令人振奮的

這個研究更有趣的是,Vohr醫師及其研究團隊甚至能夠指出怎麼樣的溝通方式能達到這種正面效果:

研究發現當雙親直接對著嬰兒說話:『嗨喬瑟夫!媽媽在這邊喲~』,這比起只是抱著嬰兒而沒有說話,或是經由護理師照顧然後回報孩子的生命跡象或其他醫學資訊下,當孩子到18個月大時,第一種雙親直接對話下的孩子表現更好。

Vohr醫師表示,儘管早產兒無法透過語言直接溝通,但是他們會有發出聲音的企圖。研究發現嬰兒會本能地朝向母親聲音的方向,這可能是因為聲音讓嬰兒感到如在子宮中般的熟悉所致。

比起加護病房中各種尖端的科技以及昂貴的設備,讓媽媽或爸爸與孩子說話完全不需要任何成本。『這樣的方式其實就像是在跟爸爸媽媽說,你們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你能夠為孩子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Vohr醫師說。

原文出處:http://healthland.time.com/2014/02/10/language-skills-improve-when-parents-talk-to-their-preemi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