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演講中的小技巧:手勢

幾年前有個腦科學的研究
想了解在聾啞人士的大腦中
思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
.
一般我們在思考時,腦海中會浮現許多的語言對話
這時在大腦中有一個語言區域會活化
代表你正在進行思考的心智活動
.
如果聾啞人士是以手勢交流的話
透過手勢的姿勢、形狀與相對位子
那當他們在思考時
大腦內活化的應該負責視覺空間的區域才對
研究結果發現
不管是用手語的聾啞人士還是用口語的一般人
在面對要表達或思考(都需要用到語言)的狀況時
大腦活化的區域是相近的
都是跟負責語言的區域有關(Broca’s Area)
.
這些研究結果帶出一個有趣的推論
在語言出現之前,我們躲在洞穴裡的老祖宗
除了依依啊阿之外
大部分的訊息,是透過手勢進行交流的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
大腦用來理解意義的區域至今仍保留了手勢的影響。
.
有關於手勢與溝通的關係
若你有機會和義大利人交談的話,或許感受會更深
我在威尼斯旅遊時,有次和民宿老闆聊天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
我好幾次必須把自己的注意力從他的手勢拉回到對話裡
倒不完全是他英文的發音太銷魂
實在是那手勢超乎我想像的絢麗綻放。
.
有關於演講中使用手勢的好處跟建議
網路上搜尋都有非常多
我只提供一個小小誤區的觀察
不少人在演講時
沒拿麥克風的那隻手,通常會不自覺環抱於胸前
這一來是緊張所致,再來也會讓講者感覺比較安心ㄧ些
不過,這也容易讓聽眾造成一種專業高度的距離感
.
在演講中任何形式的距離,通常B>Z
.
運用手勢最簡單的原則
就是順著內容和氣氛流動就好
這就可以帶來豐富的輔助效果。
.
至於右手或是左手在使用上有沒有影響
有些有趣的調查指出
右邊(right)在許多文化的語言中
多半有正向的意味(在台語中似乎也是如此)
使用右手似乎也暗示好的方向與結果
左邊則有相反的效果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683)
.
不過,我個人多用右手拿麥克風
手勢就交給左手負責
就明年度邀約的狀況來看
關於演講,似乎有比手勢更重要的元素。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