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注意力商人(讀書摘要)


今天把注意力商人的後面幾章追著進度看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其實是編年體的形式,按照歷史的進展
將過去到現在每一個如何發現注意力是商機的活動、發展與故事
依據著各自的主題串聯下來
相當的好讀又好懂。

這次的閱讀的幾個章節,來到網路、名人與歐普拉系列
這些彼此不相干的注意力商品,其實彼此都有相互的影響
而在名人與歐普拉這兩章,我讀起來感觸比較多
主要是因為這相當呼應目前注意力作為商品的一種生態:

自媒體

在我們從事心理治療的這個領域,過去相當不需要注意力這個媒介
不過來到近五到十年,機構飽和下的大量外溢的心理師
以行動接案與多角嘗試的方式形塑了這個職業的新樣貌
因此,注意力突然變成這些新型態治療者(隱性)競爭的一個環節
在本書的這兩章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呼應

注意力就像是空氣一樣,是新型態行動治療師的生存必須


我過去曾寫過一篇簡單的文章,想要說說關於偶像崇拜這件事情:

------------------------------------------
偶像崇拜,或稱為造神這件事
以前覺得造神可以存在,是件詭異的事
後來發現這是個相當精巧的商業操作手段
看清楚這個模式之後,不免有些鄙夷
但是當不斷在每一個領域都看到類似的模式時
這可能就不僅僅只是商業操作這麼簡單
形成神的條件,是需要有臣服的子民
才有被拱起的機會
透過一個鮮明著代表某種意向或態度的形象
才能夠盡情接納眾人內心的投射
將眾人無法在現實中實踐或滿足的
透過偶像來得到心理的慰藉
看著被我認同的你很好,一部分的我就療癒了
哪怕這一部分就算只是無足輕重的我
.
群體,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當個體因為某些原因開始群聚時
或是因為群體內在的某種共同缺乏
才得以在神身上獲得歸屬與認同
然後形成一個相互滿足的共生關係
這並不是商業操作
而是一直都存在的人性
只是洞悉的人,早一步看到了這一點
然後站上去。


文章引用社會學家Chris Rojek的推論
對於名人效應,他是這麼說的:
「世俗社會面對宗教和魔法沒落所做出的回應」
「在沒有聖人或神可以仰望的情形之下,對於西方社會的民眾來說,只能藉由名人文化來填補這種空虛」。



「注意力商人」的圖片搜尋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