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燃燒的海洋:雷伊特海戰 】

【燃燒的海洋:雷伊特海戰 】 
.
這本書的著書背景,是日本二戰後期,在整體戰爭上已經呈現頹勢,同盟國此時進行跳島戰術,也就是跳過某些日本佔領島嶼,加速進逼日本本土、結束戰爭並減少損失。其中台灣原本是海軍上將尼米茲的優先目標,不過麥克阿瑟堅持要以菲律賓為目標(先前他離開菲律賓說過他將會再回來),因此跳過台灣(是好是壞,有許多論點討論)。
.
於是位於菲律賓雷伊特島旁的雷伊特灣,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當時美軍已經開始透過大量的運輸艇將兵員送進雷伊特島作戰,於是日本不惜集中整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做最後的困獸之鬥,目標以牽制(或消滅)美軍,保住菲律賓領域,不讓美軍的運輸系統將兵員持續送入,史稱捷一號作戰 (捷號作戰有四個編號,捷一、捷二到捷四,分別針對盟軍不同的戰略的反制計畫,其中捷二號計畫包含台灣)。
.
同時,在蕾伊特海戰不久前,台灣空戰才剛結束(日軍與美軍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役日軍損失大量戰機、轟炸機,因此日方在雷伊特海戰中喪失了制空權。
.
整本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透過作者本身高度文學性的筆觸,描述在整個蕾伊特灣海戰當中,兩方的作戰構想跟經過,結合大量的史料、戰後訪談、回憶錄等資料,試圖完整的建構出當時作戰過程中,各個角色之間的思緒與經過,融合巨觀與微觀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閱讀起來相當就手,如果搭配地圖做輔佐,海戰過程將會相對清晰而具體,仿佛再次回到當時煙硝四起的戰場中。
.
這引發我的問題是,為何日本要以南太平洋作為整個佔領區呢? 就資料顯示原因實在太多了,不過在眾多原因之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在於「資源」這件事情。日本本土缺乏石油與橡膠,這些都是現代化作戰中相當重要的資源,而當時日本進軍中國未如預期的順利,同時稍後也開始遭到美英等國的經濟制裁,導致資源更進一步的匱乏。而東南亞地區原本屬於英法殖民地的國家,也因為殖民國在歐洲戰場對德作戰的失利,給予日本趁勢侵入的機會,日本隨即開始對東南亞國家的侵略。
.
也就是說,資源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不斷在爭取的對象,在不同的層次,伴隨不同的目標,我們在爭奪的資源也就不同,但資源就是讓我們達到目標的重要基礎,有些資源是相當明顯而具體,有些資源則是抽象的,然而缺乏資源,就難以運作。人也就是一個持續在追求跟累積資源的過程,訂定的目標不同,資源就不同,我們就是在目標導向的資源盤點生物。
.
另外,在這次閱讀中,我比較了解聯合艦隊之間,有各式各樣的組成艦種,就軍事上不同的目的進行團隊偕同作戰,而這種協同作戰其實相當不簡單,透過是前的戰略訂定、事中的訊息回報與統整,在相當有限的資訊當中做出決策,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尤其是面對的挑戰(對手)也隨時不斷在變動,風險是無法掌控的,在事前的規劃是盡量減少可預期的風險,然而不可預期的風險,是真正考驗團隊合作與決策的部分。


未提供相片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