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注意力商人 讀書心得

注意力商人 讀書心得
.
談到臉書、IG以及新聞農場的發展,這裡所描述的注意力從過去被動的關注來到一個既新奇又古老的領域。我的理解是,臉書的成功,是掌握到了人們需要彼此的交流需求,而IG和youtube的成功,則是掌握到了人們對於自戀的需求。所以結合在一起看,我們可以說不管臉書、IG或是你水管,基本上其中一個成功的點,再於我們都有在別人面前展現美好而獲得欽羨(關注)的需求。
.
其中IG把我們一直以來追求明星的願望,換成將自己作為明星的實踐,透過特效唯美或風格的照片,來呈現出自己在團體中的明星形象(透過愛心或臉書讚的回應量化)。這些成功的模式,讓注意力商人能夠得到大量客製化的注意力投注訊息,並且做出適當且針對性的廣告投放。而新聞農場則是另一個注意力商人的戰場,就不多說。
.
回到IG或臉書,我們是在看別人的生活嗎? 事實上我們是在邀請別人來看自己,同時也偷窺別人作為和自己比較的基礎。
.
這會有什麼問題?我自己的看法是這樣:臉書或IG,基本上會不斷的碎片化我們的注意力,並且引導到各式各樣的農場式訊息,這對於時間的浪費就不多說。他可能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誘導觸擊的農場訊息是片面而表淺的,但卻是相當吸引注意力的,於是需要時間沉澱用來精緻化的知識跟技能,將會因為時間的壓縮更膚淺化。
.
再來,這種模式將會不斷的自我膨脹化。你可以想想看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臉書或IG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集體量化肯定的自我投注、吸納式中心的。在這種建構的核心中成長,可能帶來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影響,是更快更急速從別人評價中得到回饋,然後更追求別人眼中的自己,追求別人肯定中的自己,焦慮於別人的評價,而這種評價將會是相對即時與表淺的,然後刻意炫耀自己的大膽行為、流行穿搭,賣弄自己的囫圇吞棗的知識等等。
.
這在前網路化時代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給予評價的往往來源相對單純,且具備一定的品質與標準基礎,在家中的評價往往是接納的(在理想狀態下),在學校當中是成就或多元目標取向的,然而在臉書或IG的網路環境中,自我的評價是浮光掠影的照片跟行為,那是相當片段式的短淺而表面,但卻也是最直接而犀利的回饋,在家中可能一個星期不被讚美一次,但是在IG上一張就算是滷肉飯的照片都可以有幾十個愛心,或是追蹤者。
.
而不好或是生活中的爛事,將會被隱瞞而忽略,這種作法在某種心理機制上,是在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
.
這種表面式的回饋將會再回過頭來形塑了一個人的生活重心與期待。當我這麼期待被回饋,我就會把心思放在哪一張照片或是行為可以引發更多的回饋,於是注意力資源將會有這種濫用的可能,當然他也有可能被導正或擅用的空間,不過我想不出在哪種制式、藍白領的中產階級能夠有餘裕,或是心力做這樣的引導
(所以這麼說起來,能夠有時間、有智能的階級,勢必又在這一波的環境將此優勢遺傳下去)。
.
不過關於這部分的討論並不會帶來是否禁止網路的選擇,因為這是禁止不了的事實,不過有一個二分的思考方向,簡單來說,你如果有能力、時間和餘裕,網路將會是教養當中相當優勢的工具,但如果你沒有,那網路就會是個潛在的危害。
.
因此所有關於網路世代的討論,將會在這兩個前提下作不同的選擇與反應。

未提供相片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