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感恩的力量

感恩的力量
 
文: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這一陣子,FB上掀起一股「感恩」的活動,內容大概就是連續一段時間,每天記錄幾件當天值得感恩的事情,然後點名下一個繼續活動的朋友。在好友邀請下,我也參加了這個活動,過程中我感到好奇,究竟感恩有什麼心理學的意義呢?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查了幾篇文獻。

感恩(gratitude)一詞源於拉丁文,帶有慷慨、禮物、施與受的美好、不求回報等意思。而談到它的內涵,如果你google網路,你會看到很多⋯⋯很多關於感恩的定義,而我們用感恩研究大師:Robert Emmons的描述作為我們的理解基礎,Emmons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他認為「感恩」是對施恩善意的意圖有所欣賞,也產生回報善意的意念(Emmons,2007)。Emmons進一步認為;感恩是一種將自身所得到的利益歸因它者,對於所擁有產生的富足感以及在逆境中看到美好事物的能力。

我想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否認,感恩是一種美德。除此之外,有些學者認為感恩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接受到協助後的情感,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感恩是一種人格特質,整體來說,感恩的內含包羅萬象,它是美德、習慣、情緒也是特質。

不論感恩是一種修習的德行、一種受助後的情緒還是人格的特質,它的確是有一些正面的力量。從過去的研究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感恩的好處相當多,不少學者都認同感恩是一種正向的情緒,還有以下的優點:(1)拓展人們的注意力及思考;(2)消除正在持續的負向情緒狀態;(3)引發個人多元彈性的行為表現;(4)建立個人資源 (Fabienne Fredrickson,2004)。

簡單來說,感恩對於你的人際、認知、心理都有好處。因為當你覺察他人有意圖的行動而導致你的正向結果,於是你感恩,而這份感恩也讓你的人際資源因而提升。同時,當你受到他人正向的回應時,你會覺得自己的環境是愉快的,而當你覺得世界友善時,你會更願意投入在世界裡,也更適應這個環境,也就是感恩讓你變得更融入這個世界(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很危險的話,那想要你與環境有良好的互動,簡直是不可能)。而感恩所蘊含的正向情緒,也會跟個人成長及發展間存有很大的關係,並且增加個人的幸福感。

我們都太容易習慣以及安穩於眼前的狀態,並且把每一件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感恩」卻會打破這樣的心理慣性,讓我們覺察到自己所擁有的,其實是一種不易得的祝福與禮物,這種對生命層次視野的提升,帶來了幸福。

至於怎麼從每天的生活中做感恩呢

感恩不只是一種個性,它也能經由學習而獲得。不過在學習感恩之前,我們首先可以先回想自己的經驗,看看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次在面對眼前的事情時,心中湧出感恩的想法? 你可以概略的算算看,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幾乎是少之又少的,這是一個很自動化的習慣,也就是人們總是習慣將自己的成就視為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忽略他人的幫助或貢獻,因此當結果與個人的努力為等號時,也就缺乏感恩的發心;我們或許可以依據Fitzgerald(1998)所建議的方法來自我檢視:(1)這個益處是否是來自他人的善意;(2)益處是否來自他人有意給予且需付出代價,並非舉手之勞;(3)益處是否對我具有價值;透過這些思考的階段歷程,有助於養成感恩的態度,不過仍然需要透過練習才能夠熟練。

而透過以下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感恩的發想成為一種具體的實踐:
(1)回顧今天的生活,從中選擇一件你所感恩的人事物;
(2)描述你要感恩對方的內容,越具體越好(比如說,某某今天看到你不方便的地方,於是她主動詢問並且幫忙);
(3)放鬆身體,想像這種受施恩的正向感覺;
(4)將具體內容記錄下來。

最後,我們或許該有一個合理的認知;「感恩」不代表必然帶來正向情緒與結局,但學習「感恩」會為你自身的處境萌發更多的省思與敬意,避免落入將個人成就視為理所當然的自滿中,而淺化了與他人連結的質地。

1 則留言:

  1. 您好,當我看到人家點名分享會抗拒不想跟風,我寧可私下自己做感恩這件事,這樣是否逃避什麼嗎?還是說這還算是正常的人性範疇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