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親職講座(4)-1 現代義務教育的發展

講到學習,由於義務教育是所有人學習最主要的管道,也影響我們的學習基礎,因此先理解教育制度的發展脈絡,比較能看到體制的現況,以及對於學習本身帶來的影響。
.
我們常講台灣的教育制度源頭是從普魯士(現代德國邦聯的前身之一)而來,因此回朔當時普魯士教育制度的背景與起源,有助於我們看清楚當前的制度與時代之間的脈絡關係。
.
近代義務教育的源起,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開始(當時教廷販售贖罪卷的行徑,與馬丁個人信仰大相違背),馬丁的改革也帶入國民義務教育的概念,當時僅在部分邦國實行(當時尚未有德國的集合概念),直到普魯士王國崛起整合了德意志邦聯後,義務教育才正式立法成為邦國的國家政策,權責單位由宗教機構移轉到中央單位 (孩子不上學,家長要罰錢的中輟政策,最早大概也是從此開始)。
.
整個德意志邦國教育體制的成熟與奠定,是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當時拿破崙大軍席捲歐洲,並佔領多數德意志邦國的土地,在此危機意識下,德意志在教育制度開始有了革新與強化的變革,類似於今日的小學、中學與大學的學校制度也在當時建立雛形,並且在十九世紀時開始影響到英國與法國的教育制度。
日本在十九世紀開始明治維新,也大量的參考了歐洲國家的教育體制,整合後並在日治時期引入台灣(事實上,日本自古就相當重視教育,國民識字率應該也幹掉當時一堆國家,甚至有一說是全世界最高)。
.
因此,綜觀義務教育體制的發展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德意志邦國或是日本,教育政策的精神也反映出當時的國際現況與危機感,於是義務教育的目的之一,在培養忠君、愛國且順從聽話的現代化人才。而清末到中華民國初年的西式教育原則上仍然無法揮除過去科舉的封建思維,在現代化義務教育中算是一個中空的斷層。
.
不過,起源於隋唐時代,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傳統科舉制度,也對我國當代教育的精神骨幹有根本上的影響。在這種科舉制度下,帝國的意圖在把天下廣大進取的菁英分子,納入國家的菁英遊戲規則當中,透過十數年的苦讀與資源分配,馴化帝國內的菁英分子,減少社會騷動或抗爭的成本,這套遊戲規則大部分時候運作良好,連唐太宗都比起大拇指稱讚科舉制度: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台灣在國民政府執政後,一部分承襲了日治時期的義務教育制度,同時在去皇民化,獨中國化與反攻的軍事政策下,黨化教育為主要的制度核心,目的只在於貫徹國家政策,直至教育改革開放,開始注入更多現代化、本土化的元素。
.
從整個義務教育的發展脈絡,再嵌入台灣的歷史與現況,大致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制度底下的思維堆疊:愛國、服從、效率、精確。
.
服從效率精確,將對我們在體制中的學習,帶來長期根本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